司法服务沉下去 治理效能提上来
时间:2024-03-26
司法服务沉下去 治理效能提上来
时间:2024年3月6日 来源:南方日报
民之安乐皆由治。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近年来,五华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契合“百千万工程”、“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优化“庭、站、点”融合共治工程,创新实施法院干警“挂镇联村到户”司法服务行动,推动法官力量下沉、司法服务下沉、服务端口前移,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效能,护航乡村振兴发展,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
以高质量社会治理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五华法院正努力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南方日报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华法宣
挂镇▶▷
协同联动形成诉源治理合力
“电信诈骗套路多,多加防范准没错。”“不听不信不转账……”日前,在五华县华城镇,一支身着深灰色制服的队伍走在街头巷尾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为群众提供涉电信诈骗、民间借贷纠纷等法律咨询。
这是五华法院华城镇籍干警组成工作队开展司法服务的一幕。
2023年4月,五华法院正式实施法院干警“挂镇联村到户”司法服务行动,将全院116名在编在职干警全部派出,回到户籍地或出生地所在村,把司法服务送到镇、村、户“门口”。
变“被动干”为“主动谋”。“开展‘挂镇联村到户’,是为了发挥干警本土化、人脉资源优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延伸干警与群众的接触面,推进法治宣传,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五华法院院长曾梅麟说。
其间,法院成立院“挂镇联村到户”司法服务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推进“挂镇联村到户”司法服务行动。另一方面,以镇为单位,成立“挂镇联村到户”工作队,由挂镇院领导担任队长,负责辖区内工作的统筹协调。
“作为下沉的第一站,挂镇工作队积极主动联系镇党委政府、村委,公开挂镇联村到户干警信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据五华法院副院长、华城镇工作队队长张智雄介绍,在行动开展期间,工作队到村委会开展司法服务14次,共参与调解纠纷7宗,普法宣传2次,解答涉电信诈骗、民间借贷纠纷等法律咨询12次。
协同联动,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去年以来,五华法院院领导到当地16个乡镇召开联席会议21次,协助做好信访维稳等工作;到“挂镇联村到户”所在镇开展“走访百家企业”暖企行动,走访企业48家,解决企业法律问题18个;认真践行“四下基层”,摸清社情民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建言献策活动56场次,解决群众“微心愿”8个,完成“为民办实事清单”23项。
此外,该院运用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普法宣传,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联村▶▷
靠前解纷为民送服务
“宋队长,出大事了!阿培三兄弟准备带着宗亲叔伯上门要钱,你快出出主意!”去年5月,五华县棉洋镇某村村干部火急火燎来找挂钩联系该村的五华法院法警大队大队长宋福将,请他帮忙调处一宗矛盾纠纷。
原来,该村村民宋某波建房之初,把房屋主体工程交给了同村阿培三兄弟承建,完工后认为房屋有瑕疵,支付了2.5万元后,剩下1.3万元就再也不肯给了。
宋福将找到当事人后,将现场的情况一一点出。“装修这活儿不容易,该给的钱肯定是要给的,但现在房子确实有问题,你们心里也有数,要不这样,大家互相理解,剩下的钱你们让一部分出来作房屋修复费用,怎么样?”一番商议后,三兄弟一致同意将5000元工钱作为棚面漏水修复费用。
打铁趁热,宋福将又找到宋某波:“房子还在漏水,再拖下去也不是事儿,先拿钱把房修好了,老人孩子才能住得舒心。”一番推心置腹,宋某波气消了大半,也答应将余下8000元一次性付清。双方自此握手言和。
这是五华法院干警在挂钩联系村化解矛盾纠纷的缩影。
对于山区而言,矛盾纠纷集中在村镇一线,具有面广、量大、点多等特点。有限的基层治理力量很难在如此宽泛、不确定的条件下准确发现纠纷源头,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山区基层既是矛盾纠纷的始发地,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地。越是靠前,纠纷化解难度越小、效率越高、效果越好。
在联村过程中,熟人头、熟乡情的干警通过发放学习资料、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党建工作,主动走进企业、个体户和农户送法上门,引导企业规避合同陷阱和经营风险。同时,疏导对立矛盾,协作做好信访维稳和矛盾纠纷排查、登记工作,动态掌握区域内矛盾纠纷的苗头性问题,努力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当地,了解群众涉法涉诉状况及对法院的意见建议;通过法律讲座、就案讲法、以案析理的形式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截至目前,联村干警深入到75个联系村开展司法服务417次,摸排登记基层矛盾纠纷65件,成功解纷27件。贯彻“预防为主、预防在先”的思路,如今,五华法院创建了26个“无讼村居”。
到户▶▷
让千家万户的事因“和”而解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面对基层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五华法院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户,创新多元解纷方式,让纷繁复杂的纠纷宜解而“和”,让千家万户的事因“和”而解。
70多岁的魏某荣和50多岁的魏某泉是亲叔侄,两家毗邻而居。2014年,魏某泉在两家房屋之间的公用通道上修建了一面围墙,魏某荣认为围墙影响自家通风采光排水,两家人关系越来越紧张。
随后,魏某荣将魏某泉诉至五华法院。2023年3月,五华法院依据1986年魏某荣与魏某泉父亲签订的协议,依法判决魏某泉拆除围墙。
“如果魏某泉坚持上诉,就案办案也并无不可。”但五华法院法官刘东心知,如果双方“心结”未解,衍生的矛盾会越来越多。上诉、缠诉、信访……“法结”只会越系越紧。于是,他决定通过“判后答疑”的方式,让叔侄和解。
“客家人常说‘亲戚常来往,邻里莫结怨’,两叔侄为了一堵墙同室操戈,亲情、邻里情双失,值不值得?”走进魏某泉家里,刘东将客家谚语融入调解过程中。“听说你准备在围墙靠近你叔叔房屋的空地建新房,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本来围墙的事情就还没解决,万一建新房过程中又闹出新的矛盾,得不偿失。”刘东继续劝说,魏某泉沉默。
刘东再添“一把火”:“其实你也承认没有按照当初的约定留足空地。面子哪有亲情要紧,还是冰释前嫌,欢欢喜喜建新房最重要。”这话一下子戳中了魏某泉的心窝。
到户调解后,两家重归于好。
“司法为民,服务大局。‘挂镇联村到户’彰显了法治温度,擦亮了为民本色。”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华县红根然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张春梅在五华法院调研期间参与了一宗“联村”干警对一起租赁合同纠纷的成功调处。她对该项工作赞不绝口,“这一行动架起干群‘连心桥’,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司法服务,也使干警服务群众更加及时、精准”。
一事一案总关情。五华法院将传统的“和为贵”理念融入基层治理中,前移司法服务,综合运用情、理、法等手段和村规民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社会更和谐。